|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5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Лотон 于 2024-10-5 21:25 编辑
下面是Dst指数的算法,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均是个人理解,有些概念他就是那么定义的,不必较汁儿。
很多人只知道Dst指数是用来衡量磁暴的,但大多数实际上都不知道Dst指数是如何算出的,Dst的算法也挺复杂,需要好几道工序,对地磁台选取的位置也有比较高的要求。
这里就不提及DPS(这个是Parker和dessler于1959年提出的)关系式了,这个方法严重依赖于卫星资料和数据,不是很方便,所以这就是为什么Suguira要提出基于地面地磁台的观测数据来估算暴时变化,感兴趣的自行查找文献。
1.Dst台站的选择。
第一点就是选取的地磁台站要远离高纬和赤道地区的大尺度电流系统的干扰,即赤道电集流和极光电集流(AU AL AE AO用来衡量极光电集流的强弱,即侧面反应亚暴和极光的强弱)因为这些大尺度电流都会减弱地面的H,因此我们要排除这些干扰,当然Sq静日变化的干扰下面会说到的。第二点是台站的经度分布要尽量均匀。
综上选出了四个符合要求的地磁台:
(纬度 北正南负,经度 东正西负)
Honolulu(HON 21°,-158°)
Kakioka (KAK 36°,140° )
Hermanus (HER -34°,19°)
San Juan (SJG 18°,-67°)
四个台站用于测量和计算实时的H分量,并用每个台站的国际磁静日来算出每个台站的Sq静日变化平均值,运用“等面积法”求基准值从而剔除这两个值,从而得到最终的Dst指数,“等面积法”下面会具体解释。
2.太阳静日变化Sq和国际磁静日的选择
这点必不可少,因为不剔除无法反应真实Dst,其本身就是个变化量。
Sq静日变化顾名思义,就是地磁场平静时期的变化,无任何磁暴时的变化,平静时期的要素在白天变化幅度要比夜晚大,夏季要比冬季幅度大,实际上是受日侧电离层E区的电流涡影响的,因此也需要剔除这一变化,从而只留下环电流对H的影响。
关于国际磁静日的选择,从每月里挑选出五天最平静的日子,也就是没有任何扰动的天数,得到这五天的数据之后,用求平均值的方法把这五天的Sq静日变化求平均,得到的平均值就是用来剔除的Sq静日变化值,每个地磁台在每一时刻,要剔除的值都是不一样的,后面会举例。
3.Dst指数的计算
有了上述要剔除的各种干扰和变化,就可以大致得出计算公式了,上述可知,选取的地磁台总共有四个,因此需要将这四个台站测出的H变化量(dH)求和,采用求平均的方法来计算Dst指数,即:
dH是H变化量,就是要把Sq静日变化还有基准值剔除,是这么计算的:
Hobs是实时测出的H(obs指observe),Hbase是基准值的意思,cosφ是磁纬余弦。多出的两个新概念下面做解释。
其中多出了一个Hbase和cosφ的概念,这里做一下解释:
基准值是通过每月五天的国际磁静日的年平均值计算得出的。有些人认为基准值Hbase是根据Sq静日变化在夜晚的曲线得出的,夜晚不受日侧电流涡的影响。但这个方法显然是不严谨的,误差也很大,原因就是夜侧虽然没有电流涡,但是也受磁层电流系统的影响,比如磁尾电流,场向电流,磁层顶电流等,这些都对Dst有贡献,只是多少的问题了,这个也是后面会提到的误差分析。
cosφ则是台站的地磁纬度的余弦值,因为要排除赤道电集流的干扰,且环电流主要位于地球赤道面内,四个台站又不在赤道面内,因此需要做一下“矫正”来修正纬向效应。
4.“等面积法”求基准值Hbase
其实本身也是一个平均值的基本概念,方便理解才说成这样,具体方法如下:
*把每月五天磁静日的Sq静日变化求出年平均值,最后得出一条曲线,这也是为什么不同时刻要剔除的值是不一样的。建立直角坐标系,横坐标是时间t,则纵坐标是上述算出的平均值f(t),是一条曲线,t的范围是[0,24],因为Dst时间分辨率是1小时,一天24小时。
*把曲线搬上去之后,我们需要将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求出来,即:
别看是积分,实际上就求了个面积,很好理解。
*求出这个图形的面积之后,我们再用刚才求出的面积值除以24,为什么要除以24呢,“等面积法”之所以叫“等面积法”,基准值Hbase在这个坐标系上是一条直线,因此我们需要找一个面积与这个不规则图形面积相等的矩形,注意是 矩 形,现在已知矩形的面积,矩形长也是已知的,求矩形的宽那还不简单?则Hbase就是:
得出矩形的宽对应纵坐标上的值,就是基准值Hbase,最后再代入dH计算公式即可。
怎么样,觉得简单还是觉得复杂,上述三道工序,环环相扣,最终可计算出Dst指数。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